单跨框架梁简支梁的上部跨中没有因弯矩而产生的拉应力,多跨框架梁除很小跨上部跨中可能有较小的拉应力外,也同于上述应力情况所以上部钢筋应在跨中搭接大多数框架梁在三分之一跨处截面上弯矩为零或接近零;图纸设计中2Ф22+2Ф25是按照平法图集表达梁的配筋情况,2Ф22一般指放在角部的通长钢筋,2Ф25表示上部负筋,上部负筋是局部加强,对于整个梁中部不需要那么大配筋,设计是根据计算来的,出现这种情况也正常;梁上部通长筋也叫贯通筋,即整条梁上部贯通的钢筋,也就是支座和梁中都有的钢筋通常情况下,两个角部钢筋都是通长筋;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 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424原位标注的内容规定如下1梁支座上部纵筋,该部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其次,框架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跨中弯矩最大,跨中梁正截面上部受压底部受拉,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是抗拉强度的10倍以上,所以主要受力钢筋要配在梁底部,这也是为什么梁上部有时配置架立筋的原因,具体内容学学钢筋混凝土设计。

梁钢筋为什么又得钢筋到中间  梁钢筋为什么又得钢筋到中间呢

抗扭力筋,也有叫扭力筋腰筋的,也有一些梁由于高度太高,在中间加构造钢筋的按设计规范规定,梁高一般超过400时,要加抗扭力筋N开头或构造筋G开头;首先梁钢筋分为上筋和底筋,底筋一般是通常设置的,所以你说的跨中钢筋应该是上部的通常筋;梁侧边钢筋分两种一种是抗扭筋,一种是构造筋,视受力情况及梁截面而定设计中抗扭筋用N表示,构造筋用G表示 图中注明的按设计做,没有注明的按图集做,03G和11G都有详细的说明;因此,箍筋对保护后期粘结强度,改善钢筋延性一根梁在梁跨中部,梁的中和轴下部为受拉区域,梁的中和轴上部为受压区域,但是在梁的支座处一般来说梁的上部受拉下部受压,因此剪力最为突出,所以两边密中间稀;因为梁上部钢筋在跨中13处受力最小由支座支承,承受的外力以横向力和剪力为主,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构件称为梁1 从功能上分,有结构梁,如基础地梁框架梁等与柱承重墙等竖向构件共同构成空间结构体系,有。

原位标注的钢筋就是那个部位钢筋的全部,与集中标注不一致时应按原位标注办“2跨中原位标注 一般都带有括号,表示的是架立筋”这里应更正叫‘集中标注’按陈青来教授答疑里说的,通长筋是可以不同直径的,也是;架力筋可只布置在梁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架立筋用来辅助箍筋架立,为纵向构造把受力钢筋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并与受力钢筋连成钢筋骨架,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力学性能。

二楼回答是架立钢筋欠妥构造钢筋不等于架立钢筋凡是根据设计规范可以按照构造规定设置,但无需进行力学计算的钢筋属于构造钢筋构造钢筋也要受力例如一般梁的箍筋属于构造筋,和梁纵筋共同承担剪力抗斜拉破坏而架立钢筋根本不;所标梁段的上部筋按原位标注通长,若梁端头另有标注的,则端头另加筋使达到标注要求;因为框架梁的连接上层钢筋在跨中是不承受力作用的,属于非受力区域,所以连接区在跨中。

标注在端部一般是上部钢筋的标注,这个然后就看集中标注,你就知道哪些是通长筋了,一般下部通长的原位标注是在中间的N开头的是抗扭筋,是绑在梁腰部上的,一边一根, 后面的5根16的应该是上部筋 分两排 第。